目前分類:教養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我這麼愛你,你怎麼能不滿足於我的付出?如果把我的愛收回來,你是不是就會珍惜我、尊重我呢?」因為受傷而想要把愛收回來,透過各種方式想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是「天生」或「應該」的,期待孩子可以明白自己作為父母的辛苦,這是每個父母都曾有過的內心經驗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110281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時候求助者帶進晤談室的故事,可能戲劇化到不像是真實世界會發生的事情,實際上母女間「以愛為名的控制」是瀰漫在我們生活中平凡且常見的戲碼,這些劇情都打著「我是為妳好」的名號,但傳遞給女兒真正的訊息卻是「妳不能離開我」、「妳要做我希望妳做的事情」、「妳應該成為我心目中理想的女兒」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104017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孩子需要去體驗競爭,更需要我們的幫助,好讓他們能在競爭中學習,透過父母在當下或事後對衝突的處理,可以藉此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自卑與嫉妒,消化對他人的攻擊慾望,同時家庭需要在衝突時建立適當的界線,維持成員間彼此的安全,例如:吵架時絕不動手傷害他人,不破壞物品等,這些規則如果大人也可以遵守,那效果會更好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101015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晤談經驗裡,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,他們「和母親的關係發展」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,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,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,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,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,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,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97211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這些人神共憤,令人髮指的「受虐」或「暴力」事件背後,有的不只是一個「施虐者」或「加害者」,而是一整個孕育出「受虐與暴力的環境」,要改善大環境的問題,無法單靠助人工作者的力量,需要很多人的推動,而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心理治療,協助對方找出在家族中代代相傳的議題,讓個案幫助自己從傳承的影響力中解脫,有助於打破家庭的負向循環,提升自己的教養效能,讓問題終止在這一代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93419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對孩子說,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冰箱,如果一股腦把所有食物都往裡頭塞,就會出現很多狀況,像是冰箱塞太滿,要用的東西反而找不到,又或是塞太多「長大」才要用的東西,結果「明天」的東西塞不進去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92399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考前焦慮是很自然的事情,在這個時間點不論是父母或孩子本身都會把焦點放在考試結果上,但這場戰役的重要性遠大於此。你的孩子正面臨他出生以來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他要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努力,了解自己的優劣勢,試著克服性格上的弱點,以求盡力表現,然後不論成功或失敗,都要接受最後的結果,可能是珍惜自己拿到的好牌,或是積極把手上的壞牌打好!這是培養人生態度的關鍵時機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91953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同時間點出生的孩子,即使在同樣的家庭也會有不同際遇,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孩子天生特質,與手足間互動累積的成長經驗,在眾多因素所加乘下,每個「老大」的人生故事,就像火車走著規律的軌道,但路途上所欣賞到的風景還是因人而異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83624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受婆媳議題困擾的媳婦來晤談時焦點是婆婆,但身為婆婆的女性在晤談時多半都在談兒子,其實「婆媳」問題骨子裡是「母子」議題,一個女人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,取決於她做母親時如何看待與兒子的分離。有些人比較放得下,走得順利輕鬆,有些人則傷痕累累,變得焦慮又憂鬱,有些人不光自己不開心,也把自己的苦牽連到家人身上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80703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父母在較小的孩子出生後,常常忘了「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」,以至於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,忘了多一點包容、陪伴和引導。如果不能站在大孩子的立場思考,沒辦法同理孩子的情緒,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,孩子如何能學會快樂分享呢?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79459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每個母親或家庭來說,「是否適合生下一個孩子」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;但比起要不要給孩子一個手足作伴,身為雙親更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對孩子的愧疚感,做個有快樂有自信的父母,這將帶給孩子此生更大的影響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77879

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很多青少年的家長常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溝通,但其實並不是只有坐下來長談才是溝通,也不是談完之後,孩子就聽你的話去做才是溝通。她後來很心疼自己的兒子,她明白兒子不是一下子變得叛逆,而是一點一滴在生活的每個選擇裡,逐漸對自己的父母失望。

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75236

 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其實這就像小嬰兒的其他能力一樣,不管是翻身、坐、爬、走路,身旁大人的關注和陪伴是很重要的,當小嬰兒的情緒從小小的容器滿出來的時候,照顧者的心應該是更大的容器,此時,小碗裝在大碗裡,溢出來的情緒,大碗幫忙接住。當嬰兒哭泣崩潰的時候,身旁的人若能夠消化自己被引發的負面情緒,穩穩地安撫嬰兒,小容器就會透過吸收和模仿,慢慢長大。

我們都是孩子身邊更大的容器,每一個人都有能力,幫助孩子的長成心理健康的人。

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M.aspx?id=ARTL000059059

惠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